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创业 > 双创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创新创业
点击排行

当年治理 当年种植 当年高产!新疆万亩盐碱滩“绝收田”变“米粮川”

   日期:2023-12-01     浏览:200    
核心提示:近日,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双城镇万亩盐碱地水稻收割完毕,亩产突破570公斤,比科技部2030年耐盐碱水稻亩产目标高出270多
 近日,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六团双城镇万亩盐碱地水稻收割完毕,亩产突破570公斤,比科技部2030年耐盐碱水稻亩产目标高出270多公斤。

 

中国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原首席科学家程式华说:“我国有15亿亩盐碱地,这万亩盐碱地改良成功,为我国盐碱地变‘米粮川’探索了新路,端牢‘中国饭碗’多了新方法。”

六团双城镇万亩盐碱水稻地航拍。杜新民 摄


 

原本白花花的“不毛之地”,缘何一年就长出了金灿灿的水稻,变成“米粮川”?第一师阿拉尔市综合治理盐碱土壤、科学选择适地品种、良法配套,走出了一条重度盐碱土壤综合治理之路。

 


01

盐碱土壤综合治理

含盐量从30‰下降为3‰

 

“年初测算,土壤含盐量最少的也在16‰,高的超过30‰。这样的土壤根本种不出庄稼。盐碱地种出高产水稻,关键在压盐碱。”第一师阿拉尔市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负责人郑建江说,“传统做法是靠人工深挖坑,然后回填稻草,以打破板结层,改良土壤结构。这种方式费力费时,且难以大面积改良土壤。深耕粉碎松土技术的运用,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今年三月,第一师阿拉尔市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用深耕粉碎松土机深耕60厘米,将土壤板结块横切旋磨粉碎成颗粒粉末状,将上中下土层的20%土壤垂直均匀混合,释放出土壤颗粒中的微量元素,活化土壤。土壤疏松后,盐碱可随灌水沉降到深耕层底部,避免土壤返盐返碱。通过广施农家肥和土磷肥,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并用,有效改良土壤结构。

 


深耕粉碎松土作业改良土壤。石继良摄


 

按照排碱需求,第一师阿拉尔市合理布局排碱渠,构建完善的灌排体系。田地灌水,将盐碱通过深层土壤渗进渠里排走,经过5个月时间反复多次洗盐压碱,土壤盐碱量大幅下降。工作人员取样检测,土壤含盐量3‰,pH值达到8.9,不但适合种植水稻,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也适合。

 

全程为万亩盐碱水稻种植提供技术服务的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栽培副研究员吴向东说:“治理盐碱技术包括降盐减碱、活化土壤、增加土壤有益菌群以使植物抗逆生长。水稻本身就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曾经师市100多万亩棉田就是靠种植水稻来改良土壤的。”

 


02

 突破种子“芯片”

“以地适种”“以种适地”双向发力

 

“盐碱地种植水稻,选对品种尤为关键,要选择能耐盐碱,抗倒伏、抗病的良种。”吴向东说。如何选择良种?这是与土壤盐碱治理同步要破解的难题。

 

过去,我国盐碱地治理“以地适种”占主导地位,今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大力推广盐碱地治理改良的有效做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一方面改善土壤盐碱性,另一方面选择种植盐碱地适应性品种。通过双向发力,实现适生种植和土壤改良的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更加生态友好、绿色低成本且可持续的盐碱地治理方式。”吴向东说。

 

我国盐碱地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在内的17个省区,以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分布最广。多地在探索盐碱地种植水稻时,将海水稻作为主栽品种。

 

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最终,六团双城镇万亩盐碱水稻种植基地结合自身土壤和气候特点,将种植品种确定为新疆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耐盐碱品种“新稻36号”,该品种具有耐盐碱、耐寒、抗倒伏、抗稻瘟病等特性,是国家二级优质稻谷品种。

 


03

良法配套

专家服务提供技术体系支撑

 

新疆光照充足,具备密植条件。第一师阿拉尔市采用无人机撒播,使亩株数达到30万株,是插秧方式的3倍,为水稻高产创造条件。

 

该基地除聘请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当“科技保姆”,提供抗盐碱水稻种植全程科技服务外,还聘请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授粉期、灌浆期提供技术服务。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南疆四地州技术服务专家团队视察水稻长势。杜新民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对盐碱地第一年种水稻亩产就能达到500多公斤表示惊叹:“能取得这么好效果,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才能创造出这种奇迹。”


 
 
更多>同类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