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型专利布局
大部分主体进行专利布局的首要目标是保护自主研发成果,避免被他人抄袭,保障自主实施和自由开发。以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常见专利布局思路如下:当研发部门进行前瞻性研究开发,在不同的技术方向上获得了一些可能具有前景的研究成果时,即便还不确定未来哪一项会成为重点开发项目,企业即可通过专利挖掘找到可专利且适合采用专利进行保护的技术成果进行前瞻性专利布局,以超前申请占领技术高地确立领先地位,避免被竞争对手抢先。当前景进一步明朗,企业内部确定了核心开发产品时。企业需一方面提升相应专利申请的质量,布局经得起无效和司法判决的核心基础专利。另一方面可以考虑进行隐蔽申请,比如同时申请一些其它技术方向的专利,结合上一篇提到的提前公开、延迟审查策略,迷惑竞争对手,使其难以获悉自己的主要研发方向,为已方的研发上市获得宝贵时间。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变换申请人、撰写时避免将后续申请与源头的基础专利联系在一起等方式,增加对手收集情报的难度,尽可能推迟竞争对手知悉己方战略目标的时间。布局好核心基础专利后,则要进一步考虑对自由实施的必要专利进行布局。比如化学药物领域,当申请了基础的化合物专利后,其制备方法、晶型、制剂等就是其必要专利。如果其它竞争对手抢先获得上述专利,那么要实施自己的专利还必须获得对手的许可。因此即使只是从防御保护的角度也必须对以上技术进行专利布局。除此之外,要形成严密的专利布局,在人力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还要对其改进发展技术,替代或绕过的技术、上下游等进行布局。比如在药物领域,随着新疾病的出现对新的适应症进行研发,可以考虑对新的制药用途专利进行布局;以及随着研发的深入对联合用药方案、质量检测方法、更优的制剂方法和合成方法等进行布局。对于资本雄厚的企业可以采用丛林式布局,尽量覆盖每一个步骤、部件,对所有可能的替代性技术方案,上游原料下游应用、改进发展的新技术方案等进行布局,阻断竞争者进入企业所在领域的所有路径。其中对上下游布局也可以防止后来者通过包绕布局阻断自身的商业化途径。从核心基础专利布局到必要专利布局,再到丛林式布局战略,对于企业研发能力、财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要求是明显增加的,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布局战略,力求以最高性价比的方式对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保驾护航。
制衡型专利布局
理想情况下,企业通过专利布局建立牢固的专利组合,保障自己的创新成果不被抄袭以保护自己的市场独占地位。但现实中多数情况下一件产品可能涉及众多部件或多个细分领域的技术,一家企业很难控制产品相关的所有技术,一般情况都是由不同的专利权人所控制。比如大型手机制造商之间就常常进行专利侵权诉讼,但为了避免漫长的纠纷实现双赢局面,最终企业之间的专利博弈常常以交叉许可告终。可见,在这个专利林立的时代,专利已由原来的产品生产销售的垄断权变成排他权。虽然专利布局的初衷是保护自己的自由实施,但实践中专利布局的目标可能会转变为拿到更多交叉许可的谈判筹码。当进行交叉许可谈判时,只有当对方无法绕过我们的专利,不得不使用我们的专利技术时,己方企业才能在交叉许可谈判上拥有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高瞻远瞩的专利布局和难以被挑战的专利质量显得更加重要,因此相对于交叉许可或付许可费,能通过规避设计或无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明显是更好的选择。因此,在专利布局时,不仅要从己方自我保护的角度进行考虑,同时也要关注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研发方向、战略规划、技术进展和专利布局,在进行保护型专利布局的同时进行制衡型专利布局。制衡型专利布局的思路实际上就是上面保护型专利布局的反其道而行之。尽早获悉所有潜在对手的战略方向,分析其专利布局情况寻找漏洞,在对手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布局一系列关键必要专利破坏对手的自由实施布局,即使自己不一定会使用这些专利。从而使得竞争对手难以逾越无法绕行不得不寻求许可和解。更进一步的,如果竞争对手只是申请了基础性或关键专利,也可以通过布局其上游原料下游应用专利,包绕对手阻断一切商业化途径,使对手研发、生产无路可走,那么即使对手的技术更具优势也难以对自己的商业版图产生本质的影响。这也是我国企业从杜邦与特安纶的专利战中获得的最大教训,相关细节可自行在网络上进行检索,业内讨论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专利布局的非常规策略
除了主流的以保护己方创新成果为目标的保护型专利布局、以破坏竞争对手的专利堡垒为目标的制衡型专利布局以外,另外还存在一些非常规的布局策略。比如专职通过专利获利的公司,也叫做专利收费门公司,其并不以开发产品实施专利技术为目标,而是通过研究某一技术领域并跳过当前的技术阶段,提前在其发展趋势上进行较宽范围的布局,当技术领域发展进入到该专利的范围内时,要求收过路费。另外,还有迷惑性或威慑性专利布局。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以迷惑对手的视线、隐藏自身的战略规划、干扰竞争对手的判断为目标,申请一些并不打算进行真实开发的技术专利;实践中还有一些大企业利用一些实力较弱的对手不了解专利制度,也不具备相应实力去分析判断对手的专利是否有授权前景是否稳定,担心侵权所以对所有申请了专利的技术都保持距离的心理,将明显不具备授权前景的专利申请专利。同时配合提前公开延迟实审的策略,迷惑竞争对手,对其形成心理上的威慑,阻止竞争者的进入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