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成果 > 技术成果

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

电 话:0991-6663985
联系人:科技成果转化
地 址:

成果介绍

说明书摘要

1
MP1208682
权利要求书
10002
2002.8
1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架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包括底座和转动杆,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有防滑垫,且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转动杆安装于安装槽的内部,且转动杆的表面设置有套杆,所述套杆的顶部固定有下支杆,且下支杆的顶部安装有上支杆,所述上支杆的顶部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顶部连接有支撑臂,所述上支杆的底部固定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内部安装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表面连接有第一锥形齿,且第一锥形齿的边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该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进行将动车组车车厢放置于支架上的难度较小,并且便于对支架的升降,从而减少了装置的使用难度。

摘要附图

1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包括底座(1)和转动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底部固定有防滑垫(2),且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3),所述转动杆(4)安装于安装槽(3)的内部,且转动杆(4)的表面设置有套杆(5),所述套杆(5)的顶部固定有下支杆(6),且下支杆(6)的顶部安装有上支杆(7),所述上支杆(7)的顶部设置有转轴(8),且转轴(8)的顶部连接有支撑臂(9),所述上支杆(7)的底部固定有限位块(10),且限位块(10)的内部安装有活动杆(11),所述活动杆(11)的表面连接有第一锥形齿(12),且第一锥形齿(12)的边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13),所述第二锥形齿(13)的边侧设置有转杆(14),且转杆(14)的边侧连接有电机(1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杆(6)与底座(1)之间为滑动连接,且底座(1)与防滑垫(2)之间紧密贴合。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杆(6)与上支杆(7)之间为升降连接,且下支杆(6)与套杆(5)之间为一体化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9)通过转轴(8)与上支杆(7)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下支杆(6)关于底座(1)的中轴线对称有2个。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10)通过活动杆(11)与第一锥形齿(12)之间构成升降结构,且限位块(10)与活动杆(11)之间为螺纹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齿(12)与第二锥形齿(13)之间为啮合连接,且第一锥形齿(12)与活动杆(11)之间紧密贴合。

说明书

4

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

背景技术

动车组车车厢制造用支架是用于将动车组车厢放置的一种机械装置,通过将动车组车厢放置于支架上,从而减少动车组车厢的检查时间,随着科技发展,现有的建筑设计展示架具有以下问题:现有的动车组车车厢制造用支架,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进行将动车组车厢放置于支架上的难度较大,并且不便于对支架的升降进行调节,从而增加了装置的使用难度。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进行将车厢放置于支架上的难度较大,并且在进行支架升降时难度较大,从而增加了装置的使用难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包括底座和转动杆,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有防滑垫,且底座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转动杆安装于安装槽的内部,且转动杆的表面设置有套杆,所述套杆的顶部固定有下支杆,且下支杆的顶部安装有上支杆,所述上支杆的顶部设置有转轴,且转轴的顶部连接有支撑臂,所述上支杆的底部固定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内部安装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表面连接有第一锥形齿,且第一锥形齿的边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所述第二锥形齿的边侧设置有转杆,且转杆的边侧连接有电机。

优选的,所述下支杆与底座之间为滑动连接,且底座与防滑垫之间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下支杆与上支杆之间为升降连接,且下支杆与套杆之间为一体化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臂通过转轴与上支杆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下支杆关于底座的中轴线对称有2个。

优选的,所述限位块通过活动杆与第一锥形齿之间构成升降结构,且限位块与活动杆之间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锥形齿与第二锥形齿之间为啮合连接,且第一锥形齿与活动杆之间紧密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在使用的过程中,在进行将动车组车车厢放置于支架上的难度较小,并且便于对支架的升降进行调节,从而减少了装置的使用难度;

  1. 该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通过转动转动杆边侧的把手,使转动杆转动,通过转动杆转动使套杆向内靠拢,通过启动电机使转杆转动,通过转杆转动使第二锥形齿转动,通过第二锥形齿转动使第一锥形齿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转动使活动杆转动,通过活动杆转动使限位块上下移动,由于限位块与上支杆之间为一体化设置,使上支杆上下移动,从而使装置具有升降的功能;
  2. 该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通过将放置于底座的表面,通过防滑垫的作用使装置不易滑动,通过将上支杆向下移动,使支撑臂向下移动,支撑臂通过转轴使支撑臂放置于车厢的底部,通过四个支撑臂使装置在举起车厢时更加稳定,不易因底座的抖动使车厢掉落,通过上支杆向上移动,使支撑臂举起车厢,从而减少了装置的使用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支杆与上支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防滑垫;3、安装槽;4、转动杆;5、套杆;6、下支杆;7、上支杆;8、转轴;9、支撑臂;10、限位块;11、活动杆;12、第一锥形齿;13、第二锥形齿;14、转杆;15、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包括底座1、防滑垫2、安装槽3、转动杆4、套杆5、下支杆6、上支杆7、转轴8、支撑臂9、限位块10、活动杆11、第一锥形齿12、第二锥形齿13、转杆14和电机15,底座1的底部固定有防滑垫2,且底座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3,转动杆4安装于安装槽3的内部,且转动杆4的表面设置有套杆5,套杆5的顶部固定有下支杆6,且下支杆6的顶部安装有上支杆7,上支杆7的顶部设置有转轴8,且转轴8的顶部连接有支撑臂9,上支杆7的底部固定有限位块10,且限位块10的内部安装有活动杆11,活动杆11的表面连接有第一锥形齿12,且第一锥形齿12的边侧连接有第二锥形齿13,第二锥形齿13的边侧设置有转杆14,且转杆14的边侧连接有电机15;

下支杆6与底座1之间为滑动连接,且底座1与防滑垫2之间紧密贴合,通过底座1与下支杆6之间为滑动连接,使支撑臂9在上支杆7下降使,可将支撑臂9插进车厢底部,从而减少了装置的使用难度;

下支杆6与上支杆7之间为升降连接,且下支杆6与套杆5之间为一体化设置,通过下支杆6与套杆5之间为一体化设置,使下支杆6与套杆5之间不易掉落,从而减少下支杆6与套杆5之间的维修次数;

支撑臂9通过转轴8与上支杆7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下支杆6关于底座1的中轴线对称有2个,通过支撑臂9通过转轴8与上支杆7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使支撑臂9可转动寻找车厢底部的支撑点,从而减少了装置的使用难度,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限位块10通过活动杆11与第一锥形齿12之间构成升降结构,且限位块10与活动杆11之间为螺纹连接,通过限位块10通过活动杆11与第一锥形齿12之间构成升降结构,使上支杆7向下移动,使车厢可进行上下移动,从而减少装置的使用难度,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第一锥形齿12与第二锥形齿13之间为啮合连接,且第一锥形齿12与活动杆11之间紧密贴合,通过第一锥形齿12与活动杆11之间紧密贴合,使第一锥形齿12与活动杆11之间不易掉落,从而减少第一锥形齿12与活动杆11之间的维修次数。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具有自动升降功能的动车组车厢制造用支架时,根据图1-3所示,通过转动转动杆4边侧的把手,使转动杆4转动,通过转动杆4转动使套杆5向内靠拢,通过启动电机15使转杆14转动,通过转杆14转动使第二锥形齿13转动,通过第二锥形齿13转动使第一锥形齿12转动,通过第一锥形齿12转动使活动杆11转动,通过活动杆11转动使限位块10上下移动,由于限位块10与上支杆7之间为一体化设置,使上支杆7上下移动,从而使装置具有升降的功能;

根据图1-3所示,通过将放置于底座1的表面,通过防滑垫2的作用使装置不易滑动,通过将上支杆7向下移动,使支撑臂9向下移动,支撑臂9通过转轴8使支撑臂9放置于车厢的底部,通过四个支撑臂9使装置在举起车厢时更加稳定,不易因底座1的抖动使车厢掉落,通过上支杆7向上移动,使支撑臂9举起车厢,从而减少了装置的使用难度。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说明书附图

2

图1

图2

图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