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
成果介绍
说明书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该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包括主垃圾桶,所述主垃圾桶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踏板,所述踏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翘板,所述翘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翘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翘板远离踏板一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长支板,所述长支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销,所述转动销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桶盖;扔垃圾时,踩下踏板,使翘板一端翘起长支板,令顶杆向下打开桶盖,方便倒垃圾,松开踏板,经过弹簧的拉伸,使翘板自动回原位,避免桶内垃圾跑出;通过吸附剂盒中放的吸附剂,对桶内的异味吸附,减轻异味,保持环境的卫生。
摘要附图
(此处应插入图片)
权利要求书
- 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包括主垃圾桶(6),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垃圾桶(6)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踏板(7),所述踏板(7)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翘板(16),所述翘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15),所述翘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4),所述翘板(16)远离踏板(7)一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长支板,所述长支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销(13),所述转动销(1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顶杆(12),所述顶杆(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桶盖(5),所述桶盖(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附剂盒(5)。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垃圾桶(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分离板(10),所述分离板(10)的上表面开设有漏孔(11)。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垃圾桶(6)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液体桶(8),所述液体桶(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桶把手(9)。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垃圾桶(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体垃圾桶(3),所述固体垃圾桶(3)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固体筐(2),所述固体筐(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筐把手(1)。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剂盒(5)的内部放置有活性炭。
- 根据权利要求2和4所述的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板(10)的一端位于固体筐(2)的上面。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家庭居住生活常伴随着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随之迅速增加,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
目前家庭中只是将垃圾放进垃圾桶中简单存放,长时间的放置会产生异味,且多数垃圾桶是无盖的,加速了细菌的繁殖,很不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垃圾放置出现异味且无盖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包括主垃圾桶,所述主垃圾桶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踏板,所述踏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翘板,所述翘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翘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翘板远离踏板一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长支板,所述长支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销,所述转动销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桶盖,所述桶盖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附剂盒。
为了使得该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达到对垃圾固液分离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主垃圾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分离板,所述分离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漏孔。
为了使得该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达到对液体垃圾收集处理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主垃圾桶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液体桶,所述液体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桶把手。
为了使得该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达到对固体垃圾收集处理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主垃圾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体垃圾桶,所述固体垃圾桶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固体筐,所述固体筐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筐把手。
为了使得该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达到对垃圾桶内的异味进行吸附处理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吸附剂盒的内部放置有活性炭。
为了使得该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达到避免固体垃圾落在桶外面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所述分离板的一端位于固体筐的上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该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通过踏板、翘板、弹簧、顶杆、桶盖和吸附剂盒等结构的配合,需要扔垃圾时,直接踩下踏板,利用杠杆,使翘板远离踏板的一端翘起长支板的一端,从而令顶杆向下移动,将桶盖打开,方便人们倒垃圾,松开踏板后,经过弹簧的拉伸,使翘板等结构自动回到原位,避免了桶内的垃圾或细菌跑出,对人们造成危害;通过在吸附剂盒中放置活性炭类的吸附剂,对垃圾桶内的异味进行吸附,从而减轻异味,保持环境的卫生,也更加的环保。
- 该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通过分离板和漏孔等结构,将垃圾直接倒在分离板上,利用漏孔对垃圾进行固液分离,使液体垃圾通过漏孔流入下方的液体桶中,而固体垃圾则经过倾斜的分离板进入固体筐中,从而达到对垃圾快速的固液分离,避免了人们在倒垃圾前进行固液分离的麻烦,也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构示意图;
-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主垃圾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翘板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筐把手;2、固体筐;3、固体垃圾桶;4、桶盖;5、吸附剂盒;6、主垃圾桶;7、踏板;8、液体桶;9、桶把手;10、分离板;11、漏孔;12、顶杆;13、转动销;14、支撑板;15、弹簧;16、翘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包括主垃圾桶6,主垃圾桶6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踏板7,踏板7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翘板16,翘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弹簧15,翘板1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4,翘板16远离踏板7一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长支板,所述长支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销13,转动销1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顶杆12,顶杆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桶盖4,桶盖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吸附剂盒5。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通过踏板7、翘板16、弹簧15、顶杆12、桶盖4和吸附剂盒5等结构的配合,需要扔垃圾时,直接踩下踏板7,利用杠杆,使翘板16远离踏板7的一端翘起长支板的一端,从而令顶杆12向下移动,将桶盖4打开,方便人们倒垃圾,松开踏板7后,经过弹簧15的拉伸,使翘板16等结构自动回到原位,避免了桶内的垃圾或细菌跑出,对人们造成危害。
具体的,主垃圾桶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分离板10,分离板10的上表面开设有漏孔11。
本实施例中:通过分离板10和漏孔11等结构,将垃圾直接倒在分离板10上,利用漏孔11对垃圾进行固液分离,使液体垃圾通过漏孔11流入下方的液体桶8中,而固体垃圾则经过倾斜的分离板10进入固体筐2中,从而达到对垃圾快速的固液分离,避免了人们在倒垃圾前进行固液分离的麻烦,也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具体的,主垃圾桶6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液体桶8,液体桶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桶把手9。
本实施例中:通过液体桶8对倒入的液体垃圾进行收集,防止液体垃圾流出而弄脏地面,利用桶把手9,在需要处理液体垃圾或者清洗液体桶8时,使人们取放液体桶8更加方便,避免直接接触垃圾桶。
具体的,主垃圾桶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体垃圾桶3,固体垃圾桶3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固体筐2,固体筐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筐把手1。
本实施例中:通过固体筐2对固体垃圾进行收集处理,方便集中处理垃圾,利用筐把手1,使人们取放时更加方便,避免直接接触垃圾桶。
具体的,吸附剂盒5的内部放置有活性炭。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吸附剂盒5中放置活性炭类的吸附剂,对垃圾桶内的异味进行吸附,从而减轻异味,保持环境的卫生,也更加的环保。
具体的,分离板10的一端位于固体筐2的上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分离板10位于固体筐2的上面,确保固体垃圾准确的滑入固体筐2,防止落在外面而造成麻烦。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一种家居用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在使用时,需要扔垃圾时,直接踩下踏板7,利用杠杆,使翘板16远离踏板7的一端翘起长支板的一端,从而令顶杆12向下移动,将桶盖4打开,方便人们倒垃圾,松开踏板7后,经过弹簧15的拉伸,使翘板16等结构自动回到原位,避免了桶内的垃圾或细菌跑出,对人们造成危害;通过在吸附剂盒5中放置活性炭类的吸附剂,对垃圾桶内的异味进行吸附,从而减轻异味,保持环境的卫生,也更加的环保;将垃圾直接倒在分离板10上,利用漏孔11对垃圾进行固液分离,使液体垃圾通过漏孔11流入下方的液体桶8中,而固体垃圾则经过倾斜的分离板10进入固体筐2中,从而达到对垃圾快速的固液分离,避免了人们在倒垃圾前进行固液分离的麻烦,也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附图
(此处应插入图1-图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