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成果 > 技术成果

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

电 话:
联系人:科技成果转化
地 址:

成果介绍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包括上壳体和与上壳体相匹配设置的下壳体,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且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截面为L型,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表面固定设有反光膜,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部均固定设有缓冲层。本实用新型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可以将拉线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半圆形卡合件和第二半圆形卡合件,配合限位机构,可以进一步的提高上壳体和下壳体与拉线间的牢固性,同时也可以固定不同粗细的拉线,提高了实用性,通过反光膜,可以在夜晚时对行人或者车辆进行警示,防止行人或者车辆撞到拉线上,避免了行人或者车辆受到伤害

1、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包括上壳体(1)和与上壳体(1)相匹配设置的下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2),且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截面为L型,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表面固定设有反光膜(3),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内部均固定设有缓冲层4),两个所述缓冲层4)的相对端均固定设有橡胶层5),所述下壳体(2)底端的一边侧固定设有第一安装板6),所述第一安装板6)的顶端固定设有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所述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开槽,所述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的顶部设置有与开槽相匹配的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所述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的一侧通过铰链与下壳体(2)的一侧铰接,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另一侧的两端均固定设有固定块10),相接触的两个所述固定块10)之间通过螺栓(1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9)包括固定杆(901),所述固定杆(901)设置在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的顶部,所述固定杆(901)顶端的中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9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的顶端固定设有连接块(903),所述连接块(903)的顶端嵌设有轴承(904),所述螺纹杆(902)的一端穿过固定杆(901)并与轴承(904)的内圈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901)顶端的一侧且靠近螺纹杆902)的部位固定设有第二安装板(905),所述第二安装板(905)的一端与上壳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4)为塑料合金层


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墩,具体为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对电线杆起到固定作用,通常是从电线杆上延伸一根拉线与地面固定,虽然起到了固定作用,但是在夜晚容易使得车辆或者行人撞击到拉线上,不仅对车辆和行人造成危害,而且使得拉线受损。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包括上壳体和与上壳体相匹配设置的下壳体,所述上壳体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且上壳体和下壳体的截面为L型,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部均固定设有缓冲层,两个所述缓冲层的相对端均固定设有橡胶层,所述下壳体底端的一边侧固定设有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端固定设有第一半圆形卡合件,所述第一半圆形卡合件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开槽,所述第一半圆形卡合件的顶部设置有与开槽相匹配的第二半圆形卡合件,所述第二半圆形卡合件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壳体的一侧通过铰链与下壳体的一侧铰接,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另一侧的两端均固定设有固定块,相接触的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设置在第二半圆形卡合件的顶部,所述固定杆顶端的中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半圆形卡合件的顶端固定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顶端嵌设有轴承,所述螺纹杆的一端穿过固定杆并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杆顶端的一侧且靠近螺纹杆的部位固定设有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端与上壳体的顶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层为塑料合金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拉线警示防护墩通过上壳体和下壳体,可以将拉线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半圆形卡合件和第二半圆形卡合件,配合限位机构,可以进一步的提高上壳体和下壳体与拉线间的牢固性,同时也可以固定不同粗细的拉线,提高了实用性,通过反光膜,可以在夜晚时对行人或者车辆进行警示,防止行人或者车辆撞到拉线上,避免了行人或者车辆受到伤害,通过缓冲层和橡胶层,可以在行人或者车辆撞到拉线上,降低行人或者车辆的受害程度,同时降低了拉线的受损程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的结构示意图;

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限位机构的分拆结构示意图;

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限位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反光膜;4、缓冲层5、橡胶层6、第一安装板7、第一半圆形卡合件8、第二半圆形卡合件9、限位机构901、固定杆;902、螺纹杆;903、连接块;904、轴承;905、第二安装板;10、固定块1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如图12、3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拉线警示防护墩,包括上壳体1和与上壳体1相匹配设置的下壳体2,其特征在于,上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下壳体2,且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截面为L型,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表面固定设有反光膜3,且反光膜3为黑黄相间,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内部均固定设有缓冲层4,两个缓冲层4的相对端均固定设有橡胶层5,下壳体2底端的一边侧固定设有第一安装板6,第一安装板6的顶端固定设有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两侧的中部均开设有开槽,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的顶部设置有与开槽相匹配的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9

其中,上壳体1的一侧通过铰链与下壳体2的一侧铰接,上壳体1和下壳体2另一侧的两端均固定设有固定块10,相接触的两个固定块10之间通过螺栓11固定连接拧动螺栓11,使得相连接的两个固定块10分开,在铰链的作用下,打开上壳体1,随着上壳体1的翻开,将拉线置于下壳体2内,拧动螺栓11,使得拉线固定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

其中,限位机构9包括固定杆901,固定杆901设置在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的顶部,固定杆901顶端的中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902;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的顶端固定设有连接块903,连接块903的顶端嵌设有轴承904,螺纹杆902的一端穿过固定杆901并与轴承904的内圈固定连接;固定杆901顶端的一侧且靠近螺纹杆902的部位固定设有第二安装板905,第二安装板905的一端与上壳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转动螺纹杆902,在连接块903和轴承904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向下移动,配合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上的开槽,使得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与拉线相接触,进一步的提高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与拉线间的牢固性,同时也可以固定不同粗细的拉线,提高了实用性

其中,缓冲层4为塑料合金层

工作时,拧动螺栓11,使得相连接的两个固定块10分开,在铰链的作用下,打开上壳体1,随着上壳体1的翻开,在第二安装板905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和限位机构9同时从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上翻开,将拉线置于下壳体2和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内,拧动螺栓11,使得拉线固定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此时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正对于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转动螺纹杆902,在连接块903和轴承904的作用下,使得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向下移动,配合第一半圆形卡合件7上的开槽,使得第二半圆形卡合件8与拉线相接触,进一步的提高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与拉线间的牢固性,同时也可以固定不同粗细的拉线,提高了实用性,通过反光膜3,可以在夜晚时对行人或者车辆进行警示,防止行人或者车辆撞到拉线上,避免了行人或者车辆受到伤害,通过缓冲层4和橡胶层5,可以在行人或者车辆撞到拉线上,降低行人或者车辆的受害程度,同时降低了拉线的受损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

2

 

3

 

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