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
成果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实用新型专利
授权公告号: CN 215248333 U
授权公告日: 2021.12.21
申请号: 202022750073.6
申请日: 2020.11.25
专利权人: 苏州康智特铝合金升降机械有限公司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华阳村9组
发明人: 许斌
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市指南针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68
代理人: 金香云
Int.Cl.: B65G 69/30(2006.01)
权利要求书: 1页
说明书: 3页
附图: 1页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登车桥设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包括移动车架、登车桥板与调节箱,所述移动车架底端装设有行走轮,移动车架顶端面装设有调节箱,且调节箱底侧壁设有滑槽,调节箱内侧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电机、螺杆、框板与升降块,电机固定在调节箱一侧且其轴端连接有螺杆,螺杆另一自由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调节箱侧壁,螺杆上设有螺向相反的两螺纹段,且两螺纹段上分别装设有螺套;两所述螺套底端均连接有与滑槽滑接的滑块,两螺套顶端分别铰连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采用调节箱内的电动结构使登车桥板进行角度调节,不仅方便了货物的装卸,使用效果更好。
权利要求书
CN 215248333 U 1/1页
-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车架(1)、登车桥板(13)与调节箱(2),所述移动车架(1)底端装设有行走轮,移动车架(1)顶端面装设有调节箱(2),且调节箱(2)底侧壁设有滑槽(201),调节箱(2)内侧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电机(3)、螺杆(4)、框板(5)与升降块(6),电机(3)固定在调节箱(2)一侧且其轴端连接有螺杆(4),螺杆(4)另一自由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调节箱(2)侧壁,螺杆(4)上设有螺向相反的两螺纹段,且两螺纹段上分别装设有螺套(7);两所述螺套(7)底端均连接有与滑槽(201)滑接的滑块,两螺套(7)顶端分别铰连有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所述框板(5)固定在调节箱(2)顶侧壁,框板(5)内侧设有升降块(6)。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板(5)两侧端设有调节槽,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端部穿过调节槽并伸入框板(5)内侧。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伸进框板(5)内侧的自由端活动连接升降块(6),且升降块(6)可沿框板(5)内侧上下移动。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箱(2)顶端面固装有导向框(10),导向框(10)内侧设有导向块(11)。
-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块(11)可沿导向框(10)内侧移动,导向块(11)伸出导向框(10)的端部一侧铰连有摆动杆(12)。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桥板(13)倾斜设置且其末端铰连于调节箱(2)顶端,登车桥板(13)的首端活动连接摆动杆(12)的自由端。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块(11)底端固接有连接块(14),连接块(14)穿过调节箱(2)并伸入框板(5)内侧并连接升降块(6)。
-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桥板(13)的首端还连接有连接板。
说明书
CN 215248333 U 1/3页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登车桥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
背景技术
装卸货平台在现代物流现场已是一非常易见的结构形式,它是企业物流链的起点与终点,是企业快速、安全周转产品及货物的一个装卸货操作平台。装卸货操作平台的高度固定,但来往运输车厢的厢底高度不一,运输车辆与装卸货站台之间总是形成一定的高度落差或间隙,造成搬运叉车不能进出运输车辆直接装卸货物。此时运用登车桥提供连接,使搬运车能够安全、快速地进出运输车辆进行装卸货作业。
现有的固定式登车桥大多采用液压进行升降,在使用时,由于升高后的平台没有锁定结构,在液压系统漏油时,容易导致在登车桥上上的人或物出现意外,因此需要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电动登车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包括移动车架、登车桥板与调节箱,所述移动车架底端装设有行走轮,移动车架顶端面装设有调节箱,且调节箱底侧壁设有滑槽,调节箱内侧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电机、螺杆、框板与升降块,电机固定在调节箱一侧且其轴端连接有螺杆,螺杆另一自由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调节箱侧壁,螺杆上设有螺向相反的两螺纹段,且两螺纹段上分别装设有螺套;两所述螺套底端均连接有与滑槽滑接的滑块,两螺套顶端分别铰连有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所述框板固定在调节箱顶侧壁,框板内侧设有升降块。
优选的,框板两侧端设有调节槽,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端部穿过调节槽并伸入框板内侧。
优选的,导向块可沿导向框内侧移动,导向块伸出导向框的端部一侧铰连有摆动杆。
优选的,调节箱顶端面固装有导向框,导向框内侧设有导向块。
优选的,导向块可沿导向框内侧移动,导向块伸出导向框的端部一侧铰连有摆动杆。
优选的,登车桥板倾斜设置且其末端铰连于调节箱顶端,登车桥板的首端活动连接摆动杆的自由端。
优选的,导向块底端固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穿过调节箱并伸入框板内侧并连接升降块。
优选的,登车桥板的首端还连接有连接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采用调节箱内的电动结构使登车桥板进行角度调节,不仅方便了货物的装卸,也可防止因液压缸漏油导致的事故发生,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移动车架;2、调节箱;201、滑槽;3、电机;4、螺杆;5、框板;6、升降块;7、螺套;8、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导向框;11、导向块;12、摆动杆;13、登车桥板;14、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下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登车桥,包括移动车架1、登车桥板13与调节箱2,所述移动车架1底端装设有行走轮,移动车架1顶端面装设有调节箱2,且调节箱2底侧壁设有滑槽201,调节箱2内侧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电机3、螺杆4、框板5与升降块6,电机3固定在调节箱2一侧且其轴端连接有螺杆4,螺杆4另一自由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调节箱2侧壁,螺杆4上设有螺向相反的两螺纹段,且两螺纹段上分别装设有螺套7;两所述螺套7底端均连接有与滑槽201滑接的滑块,两螺套7顶端分别铰连有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所述框板5固定在调节箱2顶侧壁,框板5内侧设有升降块6。
在本实施例中,框板5两侧端设有调节槽,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端部穿过调节槽并伸入框板5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伸进框板5内侧的自由端活动连接升降块6,且升降块6可沿框板5内侧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箱2顶端面固装有导向框10,导向框10内侧设有导向块11。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块11可沿导向框10内侧移动,导向块11伸出导向框10的端部一侧铰连有摆动杆12。
在本实施例中,登车桥板13倾斜设置且其末端铰连于调节箱2顶端,登车桥板13的首端活动连接摆动杆12的自由端。
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块11底端固接有连接块14,连接块14穿过调节箱2并伸入框板内侧并连接升降块6。
在本实施例中,登车桥板13的首端还连接有连接板。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调节箱2内的电动结构使登车桥板13进行角度调节的具体过程为:通过启动电机3,使电机3带动螺杆4运转,使螺杆4上的两螺套7沿螺杆4移动,两螺套7带动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通过第一连杆8、第二连杆9使升降块6沿框板5内侧移动,升降块6通过连接块14带动导向块11,使导向块11沿导向框10内侧移动,导向块11通过摆动杆12带动登车桥板13摆动,从而实现登车桥板13的角度调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仅方便了货物的装卸,也可防止因液压缸漏油导致的事故发生,使用效果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装置连接有电源与总控制按钮,其通过总控制按钮对其实现控制,由于控制按钮匹配的设备为常用设备,属于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电性连接关系以及具体的电路结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