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
成果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实用新型专利
- 授权公告号:CN 211002922 U
- 授权公告日:2020.07.14
- 申请号:201921141856.5
- 申请日:2019.07.19
- 专利权人:成昆
- 地址:402160 重庆市万州区红炉镇北村路26号附6号7-7
- 发明人:成昆
国际分类号:
- B65F 1/14(2006.01)
- B01D 29/03(2006.01)
- B01D 29/52(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液分离领域,具体为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包括装置主体,通过转动把手,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的配合运动下,使得通过转轴座连接的压杆进行上下的反复运动,由于压杆底端固定连接有压板,便可以对通过倒入通道倒入的餐厨垃圾进行挤压,由于压板下方设置有过滤装置,使得餐厨垃圾在过滤箱中能通过压板的挤压和第一滤网的过滤,将液体收集在一次废液箱中,挤压完成后,推动刮板,使得固体垃圾通过第二滤板滑进固体废物箱内,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刮板通过横杆连接的推板设置在装置主体的下方,可以用脚进行操作,横杆外套接的第二弹簧可以在刮板工作后自动回至原位。
权利要求书:
CN 211002922 U 1/1页
- 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前端面固定设置有倒入通道,所述倒入通道下方设置有推板,所述装置主体右端面开设有转动轨道,所述转动轨道内设置有转动把手,所述装置主体内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上端设置有挤压装置,所述挤压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转轴座、压杆和压板,所述固定组件左端设置有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第一滤板、一次废液箱、第一弹簧、挡板、刮板、第二弹簧和第二滤板,所述固定组件下端设置有接料装置,所述接料装置包括二次废液箱和固体废物箱。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所述固定组件前端面,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四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中间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三连接杆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组件的前端面。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杆底端固定连接有所述压板,所述压杆上端右侧固定设置有转轴座,所述第四连接杆顶端与所述转轴座转动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箱的内部左侧设置有所述刮板,所述刮板通过横杆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杆外套接有所述第二弹簧,所述过滤箱右端面上端与所述挡板铰接,所述挡板与所述过滤箱上端面内壁通过所述第一弹簧连接。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箱底部固定设置有所述第一滤板,所述一次废液箱位于所述第一滤板下方。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废液箱上端面卡接有所述第二滤板,所述第二滤板左端位于所述挡板下端,所述第二滤板右端位于所述固体废物箱上端。
说明书:
CN 211002922 U 1/4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液分离领域,具体为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餐厨垃圾,俗称泔脚,又称泔水、潲水,是居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生活废物,极易腐烂变质,散发恶臭,传播细菌和病毒。餐厨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米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从化学组成上,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
由于饮食文化和聚餐习惯,餐厨垃圾成了中国独有的现象。中国餐桌浪费惊人,每天产生巨量的餐厨垃圾。来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的数字,北京市每天产生1200吨餐厨垃圾。清华大学环境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城市每年产生餐厨垃圾不低于6000万吨。
餐厨垃圾中的肉类蛋白以及动物性的脂肪类物质,主要来自于提供肉类食品的那些牲畜家禽,牲畜在直接吃食未经有效处理的餐厨垃圾后,容易发生“同类相食”的同源性污染,并造成人畜之间疫病的交叉传染,危害人体健康,并可能促进某些致命疾病的传播。例如历史上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病:1986年英国出现的疯牛病、口蹄疫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盛放餐厨垃圾的具有固液分离功能的收纳装置,主要解决现存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内”、“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状态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