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
成果介绍
说明书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包括隧道本体,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引流板对渗漏的水进行收集,且通过矩形框、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相互配合将水引流进壳体内腔中,利用筒在水重力作用下带动转盘旋转,从而通过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蜗杆、保护管、第一蜗轮、第二转动杆和刮板之间的相互配合对过滤网上附着的淤泥进行清理,且通过第二蜗轮、第三转动杆和若干个破碎杆之间的相互配合对主排水管道内堆积的淤泥进行破碎,通过若干个叶片、出风孔和开口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转盘旋转时带动若干个叶片旋转,从而产生风对隧道本体内腔进行鼓风,加快隧道本体内腔空气流动。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 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包括隧道本体(1),所述隧道本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渗土工膜(2),所述防渗土工膜(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剪力墙(3),且所述剪力墙(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水土工布(4),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本体(1)上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腔右侧靠近顶部处固定连接有引流板(5),所述引流板(5)的底部设有矩形框(6),所述矩形框(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壳体(18),所述壳体(18)的内腔靠近左侧处设有转盘(8),所述转盘(8)的外侧边缘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远离转盘(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筒(19),所述转盘(8)的内腔贯穿设有第一转动杆(21),所述壳体(18)内腔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转动杆(21)的左右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第一轴承内腔,所述壳体(18)的底部设有主排水管道(13),所述壳体(18)的顶部靠近后侧处开设有进水孔,所述壳体(18)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插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底端贯穿主排水管道(13)的顶部,并延伸至主排水管道(13)的内腔,所述主排水管道(13)的左侧插接有支排水管道(14),所述支排水管道(14)的内腔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过滤网(24),且所述过滤网(24)的左侧设有清理机构。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框(6)的内腔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22),且所述矩形框(6)的内腔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23),所述第一隔板(22)与第二隔板(23)之间朝上的夹角为钝角。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连接杆(7)均匀分布在转盘(8)的外侧边缘,且若干个所述连接杆(7)以转盘(8)的圆心为中心呈环形阵列状排列。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21)上靠近右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叶片(20),所述壳体(18)的右侧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孔,所述隧道本体(1)的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开设有开口。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若干个刮板(25),且若干个所述刮板(25)右侧均与过滤网(24)相互贴合,若干个所述刮板(25)相邻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5),所述支排水管道(14)的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所述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第四轴承,所述第二转动杆(15)的右端贯穿过滤网(24)和第四轴承,并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26),所述第一蜗轮(26)的底部设有第二蜗轮(27),所述第二蜗轮(2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转动杆(17),所述主排水管道(13)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三转动杆(17)的右端插接在第二轴承内腔,所述第三转动杆(17)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破碎杆(16)。
-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蜗轮(26)与第二蜗轮(27)的后侧共同啮合有蜗杆(11),所述主排水管道(13)顶部与壳体(18)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所述主排水管道(13)与壳体(18)之间设有保护管(12),且所述保护管(12)的顶端与底端分别与壳体(18)和主排水管道(13)固定连接,所述蜗杆(11)的顶端贯穿相邻的第三轴承、保护管(12)和相远离的第三轴承,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10),所述第一锥形齿轮(10)的右侧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9),且所述第二锥形齿轮(9)套设在第一转动杆(21)上。
-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破碎杆(16)均匀分布在第三转动杆(17)上,且位于顶部的若干个所述破碎杆(16)和位于底部的若干个破碎杆(16)以第三转动杆(17)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
说明书
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渗漏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的主体是人工地下结构,处于天然介质的环境中,由于施工质量以及赋存环境的影响,隧道在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如渗漏水、衬砌裂损、洞内空气污染等病害,渗漏水会威胁隧道内行车的安全、影响交通质量并缩短公路隧道的维护周期和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对隧道的渗漏水进行引排。
现有的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主要还是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安装利用防水材料对隧道外侧进行防渗漏,但是由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防水材料会被渗漏水破坏,使用效果差,且隧道在对渗漏水进行排放时,会有淤泥进行排水管道内造成排水管道的堵塞,且隧道内潮湿的环境会产生空气污染等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包括隧道本体,所述隧道本体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渗土工膜,所述防渗土工膜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剪力墙,且所述剪力墙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水土工布,所述隧道本体上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腔右侧靠近顶部处固定连接有引流板,引流板的底部设有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腔靠近左侧处设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外侧边缘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转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筒,所述转盘的内腔贯穿设有第一转动杆,所述壳体内腔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第一轴承内腔,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主排水管道,所述壳体的顶部靠近后侧处开设有进水孔,所述壳体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插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底端贯穿主排水管道的顶部,并延伸至主排水管道的内腔,所述主排水管道的左侧插接有支排水管道,所述支排水管道的内腔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过滤网,且所述过滤网的左侧设有清理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框的内腔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且所述矩形框的内腔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之间朝上的夹角为钝角。
进一步的,若干个所述连接杆均匀分布在转盘的外侧边缘,且若干个所述连接杆以转盘的圆心为中心呈环形阵列状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杆上靠近右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叶片,所述壳体的右侧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孔,所述隧道本体的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开设有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若干个刮板,且若干个所述刮板右侧均与过滤网相互贴合,若干个所述刮板相邻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支排水管道的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所述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第四轴承,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右端贯穿过滤网和第四轴承,并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所述第一蜗轮的底部设有第二蜗轮,所述第二蜗轮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转动杆,所述主排水管道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三转动杆的右端插接在第二轴承内腔,所述第三转动杆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破碎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蜗轮与第二蜗轮的后侧共同啮合有蜗杆,所述主排水管道顶部与壳体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所述主排水管道与壳体之间设有保护管,且所述保护管的顶端与底端分别与壳体和主排水管道固定连接,所述蜗杆的顶端贯穿相邻的第三轴承、保护管和相远离的第三轴承,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右侧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且所述第二锥形齿轮套设在第一转动杆上。
进一步的,若干个所述破碎杆均匀分布在第三转动杆上,且位于顶部的若干个所述破碎杆和位于底部的若干个破碎杆以第三转动杆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 通过引流板对渗漏的水进行收集,且通过矩形框、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相互配合将水引流进壳体内腔中,利用筒在水重力作用下带动转盘旋转,从而通过第一锥形齿轮、第二锥形齿轮、蜗杆、保护管、第一蜗轮、第二转动杆和刮板之间的相互配合对过滤网上附着的淤泥进行清理,且通过第二蜗轮、第三转动杆和若干个破碎杆之间的相互配合对主排水管道内堆积的淤泥进行破碎,加快排水速率;
- 通过若干个叶片、出风孔和开口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转盘旋转时带动若干个叶片旋转,从而产生风对隧道本体内腔进行鼓风,加快隧道本体内腔空气流动,不仅能起到风干的效果且避免隧道本体内腔产生空气污染。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 图2为部件壳体左视剖视图;
-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 图4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1、隧道本体;2、防渗土工膜;3、剪力墙;4、防水土工布;5、引流板;6、矩形框;7、连接杆;8、转盘;9、第二锥形齿轮;10、第一锥形齿轮;11、蜗杆;12、保护管;13、主排水管道;14、支排水管道;15、第二转动杆;16、破碎杆;17、第三转动杆;18、壳体;19、筒;20、叶片;21、第一转动杆;22、第一隔板;23、第二隔板;24、过滤网;25、刮板;26、第一蜗轮;27、第二蜗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处理隧道渗漏水的引排装置,包括隧道本体1,隧道本体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渗土工膜2,防渗土工膜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剪力墙3,且剪力墙3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防水土工布4,隧道本体1上开设有空腔,空腔内腔右侧靠近顶部处固定连接有引流板5,引流板5的底部设有矩形框6,矩形框6的内腔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一隔板22,且矩形框6的内腔前侧固定连接有第二隔板23,第一隔板22与第二隔板23之间朝上的夹角为钝角,矩形框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壳体18,壳体18的内腔靠近左侧处设有转盘8,转盘8的外侧边缘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杆7,若干个连接杆7均匀分布在转盘8的外侧边缘,且若干个连接杆7以转盘8的圆心为中心呈环形阵列状排列,连接杆7远离转盘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筒19,转盘8的内腔贯穿设有第一转动杆21,壳体18内腔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第一转动杆21的左右两端分别插接在相邻的第一轴承内腔,第一转动杆21上靠近右端处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叶片20,壳体18的右侧开设有若干个出风孔,隧道本体1的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开设有开口,壳体18的底部设有主排水管道13,壳体18的顶部靠近后侧处开设有进水孔,壳体18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插接有排水管,排水管的底端贯穿主排水管道13的顶部,并延伸至主排水管道13的内腔,主排水管道13的左侧插接有支排水管道14,支排水管道14的内腔靠近右侧处固定连接有过滤网24,且过滤网24的左侧设有清理机构,清理机构包括若干个刮板25,且若干个刮板25右侧均与过滤网24相互贴合,若干个刮板25相邻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5,支排水管道14的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第四轴承,第二转动杆15的右端贯穿过滤网24和第四轴承,并固定连接有第一蜗轮26,第一蜗轮26的底部设有第二蜗轮27,第二蜗轮27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转动杆17,主排水管道13内腔右侧靠近底部处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第三转动杆17的右端插接在第二轴承内腔,第三转动杆17顶部与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破碎杆16,若干个破碎杆16均匀分布在第三转动杆17上,且位于顶部的若干个破碎杆16和位于底部的若干个破碎杆16以第三转动杆17的中心轴线为对称轴呈上下对称设置,第一蜗轮26与第二蜗轮27的后侧共同啮合有蜗杆11,主排水管道顶部与壳体18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三轴承,主排水管道13与壳体18之间设有保护管12,且保护管12的顶端与底端分别与壳体18和主排水管道13固定连接,蜗杆11的顶端贯穿相邻的第三轴承、保护管12和相远离的第三轴承,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10,第一锥形齿轮10的右侧啮合有第二锥形齿轮9,且第二锥形齿轮9套设在第一转动杆21上。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防水土工布4的设置可以很好的避免水进入隧道本体1的内腔中,通过剪力墙3的设置可以很好的承载山体重力对隧道本体1的压力,通过防渗土工膜2的设置可以很好的避免水渗透进隧道本体1的内腔,多重防水材料的设置可以起到防渗的第一层保护,且当有水渗透进行隧道本体1的空腔中时,通过引流板5的设置,可以将渗透的水引流进矩形框6的内腔中,且通过第一隔板22和第二隔板23的设置可以将水通过进水孔引流进行壳体18的内腔中,并掉落到其中一个筒19的内腔中,当筒19内腔的水重力克服筒19的重力时带动筒19下落,通过若干个筒19和连接杆7之间的相互配合带动转盘8旋转,转盘8旋转带动第一转动杆21旋转,第一转动杆21旋转带动第二锥形齿轮9旋转,第二锥形齿轮9旋转带动与之相互啮合的第一锥形齿轮10旋转,第一锥形齿轮10旋转带动蜗杆11旋转,蜗杆11旋转带动与之相互啮合的第一蜗轮26旋转,第一蜗轮26旋转带动第二转动杆15旋转,第二转动杆15旋转带动若干个刮板25旋转,若干个刮板25旋转对过滤网24左侧附着的淤泥进行刮动,避免堵塞过滤网24,且第一转动杆21旋转的同时带动若干个叶片20旋转,若干个叶片20旋转产生风力通过若干个出风控和开口对隧道本体1的内腔进行鼓风,加快隧道本体1内腔空气流动,避免产生空气污染,蜗杆11旋转的同时带动第二蜗轮27旋转,第二蜗轮27旋转带动第三转动杆17旋转,第三转动杆17旋转带动若干个破碎杆16旋转,若干个破碎杆16旋转对主排水管道13内腔堆积的淤泥进行破碎,加快排水速率。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说明书附图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