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
成果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实用新型专利
授权公告号:CN 211809074 U
授权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201921534026.9
申请日:2019.09.16
专利权人:晋江市飞盾商贸有限公司
地址:362212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池店镇桥南片区百捷星光城1号楼617-2室
发明人:黄尧昆
国际分类:
- B60K 28/08(2006.01)
- E05F 15/75(2015.01)
- G06M 1/10(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辅助控制装置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该客车包括有一进出口、开启或关闭进出口的车门和控制车门启闭的执行机构。所述限超装置包括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继电器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位于客车进出口处且由外而内依次设置,所述第三传感器位于客车内的进出口处。所述车门的执行机构和车辆电源之间电连接有所述继电器模块。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感应乘客上下车人数,并由数据处理单元统计,数据处理统计满载后,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继电器模块断电。所述第三传感器将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继电器模块的得电。
权利要求书
CN 211809074 U 1/1页
- 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该客车包括有一进出口、开启或关闭进出口的车门和控制车门启闭的执行机构,防超载装置包括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接收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的感应信号的控制模块,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位于客车进出口处且由外而内依次设置,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有数据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和继电器模块,所述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位于客车内的进出口处且由外而内设置,所述车门的执行机构和车辆电源之间电连接有所述继电器模块;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统计满载后,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继电器模块断电;所述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将顺序感应的感应信号传递至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控制继电器模块的得电。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均为红外感应器。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车内于车门口旁固定有支架,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均固定于支架上。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的执行机构为气缸、气泵和电磁阀,该气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至车门侧面,气缸的进气端与所述气泵的供气口连通,并且气缸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连接有电磁阀,气缸进气端和出气端的电磁阀并联至所述继电器模块,车辆的控制系统控制两电磁阀的启闭。
说明书
CN 211809074 U 1/3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辅助控制装置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
背景技术
超载的车辆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客车一旦发生事故,极易诱发群死群伤特大恶性事故,给国家、群众带来了极其重大的损失和伤害。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制止客车超载,各地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对客车超载进行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客车的超载现象,但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超载现象还是屡禁不止。因此,在采取行政监督管理的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消除客车超载的现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客车无法防止超载现象发生的问题。
附图说明
-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示意图。
-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于接车的位置示意图。
- 图3为各传感器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红外线感应的客车防超载装置,该客车包括有一进出口、开启或关闭进出口的车门和控制车门启闭的执行机构。所述车门的执行机构可以是气缸、气泵和电磁阀,气缸的活塞杆末端转动连接至车门侧面,气缸的进气端与所述气泵的供气口连通,并且气缸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连接有电磁阀,两电磁阀由车辆的控制系统控制其启闭,具体的该车辆的控制系统连接至位于车辆中控位置的控制键,通过控制键控制电磁阀的启闭,此为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详细赘述。所述车门的执行机构和车辆电源之间电连接有继电器模块,该继电器模块用以控制车辆电源和执行机构之间的车辆电源的通断。
如附图2和3所示,防超载装置包括有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第四传感器、接收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的感应信号的控制模块和统计第一传感器与第二传感器感应次数的数据处理单元以及继电器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单片机处理器,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数据采集模块。所述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位于客车进出口处且由外而内依次设置,同样的所述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位于客车内的进出口处且由外而内设置。具体的,所述客车内于车门口旁固定有支架,所述第一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均固定于支架上,焊接支架并固定感应器的方式为现有金属制件及电气元件的连接技术,此处不对支架的结构和传感器的固定方式做详细赘述。
如附图1和2所示,当乘客从客车外进入客车内时,依次触发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使得控制模块依此感应顺序作为依据判断乘客进入车内,并且通过数据处理单元对记录进入车内的乘客数量进行累加。当乘客从客车内走出客车外时,依次触发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使得控制模块依此作为依据判断乘客走出车外,通过数据处理单元对记录进入车内的乘客数量进行递减。最终当数据处理单元对车内人数的统计达到核定载客人数时,将信息传递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继电器模块的触点的断开,以此断开车门执行机构与车辆电源的连接,使车门无法打开,车外乘客无法再进入车内,从而避免超载情况的发生。
继续参照附图1至3所示,待车内有乘客要下车时,乘客需走到客车内的进出口处,此时乘客依次触发第四传感器和第三传感器,使得控制模块依此感应顺序作为依据判断车内乘客即将下车的信号,从而将此信号传递至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控制继电器模块的触点接通,使车门执行机构与车辆电源接通,此时司机通过车辆中控的控制键即可触发控制模块控制执行机构开启车门,使乘客得以下车。同时,待乘客下车后,第三传感器和第四传感器感应到人员下车,数据处理单元统计车内人员少于核定载客人数,此时车门可正常开启或关闭,使车外乘客的以进入。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