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
成果介绍
说明书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涉及秧苗移栽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底座的上侧转动配合有两个飞轮,两个飞轮的周侧装设有链条,链条的外侧固定有多个固定块,固定块的一端固定有筒体,底座的中部开设有通槽。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筒体下端设置两个挡板,两个挡板可对筒体的下端进行遮挡,解决了秧苗上的土壤掉落至底座上的问题,可保持底座的整洁度,另外减少因底座上土壤过多影响链条与两个飞轮之间的传动速度,使其保持均速落苗,在通槽相对处设置凸块,挡板相对侧设置矩形板,筒体经过通槽上方时,矩形板与挡板相接触对其进行挤压,使挡板取消对筒体下端的遮挡,进而完成落苗,实现快速便捷化落苗。
权利要求书
- 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侧转动配合有两个飞轮(3),两个飞轮(3)的周侧装设有链条(2),链条(2)的外侧固定有多个固定块(7),固定块(7)的一端固定有筒体(6),底座(1)的中部开设有通槽(5);
- 通槽(5)的相对两侧均固定有凸块(9),筒体(6)的相对两侧均固定有两个L型板(10),两个L型板(10)纵向部分的中部转动配合有转轴(11),转轴(11)周侧的中部装设有扭簧(12),转轴(11)两端均固定有矩形板(13),两个矩形板(13)一端固定有挡板(8),且其一矩形板(13)与凸块(9)相对应,两个挡板(8)与筒体(6)的下端相对应。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飞轮(3)与链条(2)啮合,其一飞轮(3)的轴心部与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固定块(7)呈等距依次排列于链条(2)的外侧,筒体(6)位于通槽(5)的上方。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一矩形板(13)另一端的下侧设有第一斜面(14),凸块(9)的上侧设有第二斜面(15),且第一斜面(14)与第二斜面(15)相对应。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扭簧(12)位于两个L型板(10)之间,且扭簧(12)的一端与其一L型板(10)的内侧固定,扭簧(12)的另一端与转轴(11)的周侧固定。
-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其特征在于,挡板(8)为半圆板体,两个半圆板体拼接形成一个圆形板体,且圆形板体位于筒体(6)的下端。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秧苗移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
背景技术
农业领域各种旱地秧苗移栽主要依赖人工,存在消耗人工多,效率慢等问题。因此出现秧苗移栽机,秧苗机械移栽效率高,省人工,劳动强度低,移栽机主要由转动苗筒、导苗管、扶苗器、开沟器和覆土镇压轮等工作部件组成。工作时,由人工分苗后,将秧苗投入到转动苗筒内,通过转动依次将秧苗落下至导苗管内,通过倾斜的导苗管将秧苗引入到开沟器开出的苗沟内,在栅条式扶苗器的扶持下,秧苗呈直立状态,然后在开沟器和覆土镇压轮之间所形成的覆土流的作用下,进行覆土、镇压,完成栽植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秧苗上的土壤难免会落至底座上,导致后期清理比较麻烦,且底座上的土壤影响转动苗筒转动,导致其转动速度降低,落苗速度变慢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底座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链条装配剖面结构示意图;
- 图3为图2中A处结构示意图;
-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飞轮装配剖面结构示意图;
- 图5为图4中B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 底座1
- 链条2
- 飞轮3
- 电机4
- 通槽5
- 筒体6
- 固定块7
- 挡板8
- 凸块9
- L型板10
- 转轴11
- 扭簧12
- 矩形板13
- 第一斜面14
- 第二斜面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秧苗移栽机的落苗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侧转动配合有两个飞轮3,两个飞轮3的周侧装设有链条2,链条2的外侧固定有多个固定块7,固定块7的一端固定有筒体6,底座1的中部开设有通槽5;通槽5的相对两侧均固定有凸块9,筒体6的相对两侧均固定有两个L型板10,两个L型板10纵向部分的中部转动配合有转轴11,转轴11周侧的中部装设有扭簧12,转轴11两端均固定有矩形板13,两个矩形板13一端固定有挡板8,且其一矩形板13与凸块9相对应,两个挡板8与筒体6的下端相对应。
本实施例一个方面的应用为:先将秧苗投放至多个筒体6内,然后两个飞轮3带动链条2进行运动,链条2同步带动多个固定块7进行运动,多个固定块7带动多个筒体6同步进行运动,使多个筒体6依次运动至通槽5处,当其一筒体6移动至通槽5处时,分别位于筒体6相对两侧的矩形板13分别与两个凸块9相接触,使凸块9对矩形板13进行挤压,然后矩形板13带动转轴11进行转动,同时扭簧12处于扭转状态,矩形板13带动挡板8同步进行运动,使矩形板13和挡板8转动90度呈竖直状态,此时两个挡板8打开取消对筒体6下端的遮挡,秧苗经筒体6下端掉落至通槽5内,然后依次进行落苗。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所有用电设备均可通过蓄电池供电或外接电源。
通过在筒体6下端设置两个挡板8,两个挡板8可对筒体6的下端进行遮挡,解决了秧苗上的土壤掉落至底座1上的问题,可保持底座1的整洁度,另外减少因底座1上土壤过多影响链条2与两个飞轮3之间的传动速度,使其保持均速落苗,在通槽5相对处设置凸块9,挡板8相对侧设置矩形板13,筒体6经过通槽5上方时,矩形板13与挡板8相接触对其进行挤压,使挡板8取消对筒体6下端的遮挡,进而完成落苗,实现快速便捷化落苗。
注意事项
需要说明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