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成果 > 技术成果

一种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

电 话:0991-6663985
联系人:杨辉
地 址:新疆乌鲁木齐新市区河南东路739号自治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号楼102室

成果介绍

专利信息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6383140 U

(45)授权公告日 2022.04.26

(21)申请号 202122602419.2

(22)申请日 2021.10.28

(73)专利权人 河南兆麟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 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中州路南段美林国际1203室

(72)发明人 雷东钊、陈超峰、陈启明、李恪苇、张勋

(74)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立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6

代理人 田云红

(51)Int.Cl.

F16M 5/00(2006.01)
F16F 15/067(2006.01)

权利要求书

1页    说明书 3页     附图 2页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

摘要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在地面的基座,所述基座具有顶部开放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活动卡接用于和设备连接的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底部构造有对称布置的向下突出的楔形压板,所述压板的斜面侧可滑动的抵接滑块,两所述滑块间设有压缩的弹簧。能够降低因设备震动对地面造成的损伤。

权利要求书

CN 216383140 U 1/1页

  1. 一种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地面的基座,所述基座具有顶部开放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活动卡接用于和设备连接的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底部构造有对称布置的向下突出的楔形压板,所述压板的斜面侧可滑动的抵接滑块,两所述滑块间设有压缩的弹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两侧构造有连接板。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侧壁构造有和所述承接板卡接的限位孔。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板的两侧构造有卡接在所述限位孔的限位杆。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沿截面呈梯形状,且所述压板的斜面位于内侧。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底部设有和所述滑块卡接的滑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在所述容纳腔底部对称布置。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位于所述压板的内侧。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沿截面呈三角形状。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沿截面呈T型状。

说明书

CN 216383140 U 1/3页

一种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相关技术中,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多数设备在工作运转时都会产生震动,设备的震动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还易对地面造成损伤,长时间运行后,还会导致设备的安装固定发生松动,因此,如何降低因设备震动对地面造成的损伤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能够降低因设备震动对地面造成的损伤。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包括固定在地面的基座,所述基座具有顶部开放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活动卡接用于和设备连接的承接板,所述承接板的底部构造有对称布置的向下突出的楔形压板,所述压板的斜面侧可滑动的抵接滑块,两所述滑块间设有压缩的弹簧。

[0006]根据本申请提出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通过增设基座,在基座的容纳腔内活动卡接承接板,并在承接板的底部构造出两个对称布置的向下突出的楔形压板,在与压板的斜面可滑动的抵接的两滑块间设置压缩的弹簧,当承接板随设备震动时,利用压板和滑块间的滑动配合,弹簧被两滑块的相向移动压缩,利用弹簧的形变可以吸收设备震动的能量,在一定程度减小了因设备震动对地面造成的损伤。

[0007]另外,根据本申请提出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两侧构造有连接板。
  2.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侧壁构造有和所述承接板卡接的限位孔。
  3. 进一步地,所述承接板的两侧构造有卡接在所述限位孔的限位杆。
  4. 进一步地,所述压板沿截面呈梯形状,且所述压板的斜面位于内侧。
  5. 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底部设有和所述滑块卡接的滑轨。
  6. 进一步地,所述滑轨在所述容纳腔底部对称布置。
  7.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位于所述压板的内侧。
  8.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沿截面呈三角形状。
  9. 进一步地,所述滑轨沿截面呈T型状。

附图说明

[0017]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 [0018]图1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的示意图;
  • [0019]图2为图1中基座的俯视示意图;
  • [0020]图3为图2的左视示意图;
  • [0021]图4为图1中滑轨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基座; 200、承接板; 300、滑块; 400、弹簧; 110、连接板; 120、限位孔; 130、容纳腔; 140、滑轨; 111、连接孔; 210、压板; 220、限位杆; 310、卡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0036]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

[0037]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包括基座100、承接板200、滑块300和弹簧400。

[0038]具体地,基座100整体被构造成矩形板状,基座100向上突起形成矩形侧壁,上述侧壁围合形成矩形状容纳腔130,基座100的左右两侧向外延伸形成相互对称的两个连接板110,且在连接板110上开设有连接孔111,地脚螺栓(图中未示出)穿过连接孔111可将基座100固定在水平地面上。

[0039]同时,连接板110所在一侧的两侧壁上还开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长直状的限位孔120。

[0040]本实施例中的承接板200整体被构造成矩形板状,承接板200以水平放置的状态适配的卡接在容纳腔130内,在承接板200的左右两个设有穿过限位孔120的限位杆220,利用限位孔120和限位杆220的相互配合,可以防止承接板200脱离容纳腔130,保证了承接板200只能在容纳腔130内上下移动。

[0041]承接板200的底面向下突起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称的压板210,压板210沿截面呈梯形。

[0042]具体的,压板210的外侧面与承接板200的侧面平齐,压板210的斜面位于内侧,且压板210的较窄一端位于底部。

[0043]在基座100的容纳腔130的底面上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滑轨140,且滑轨140沿截面呈T字形,滑块300可滑动的卡接在滑轨140上,在滑轨300的底部形成有与滑轨140适配的T字形的卡接槽310。

[0044]本实施例中的每个滑轨140上卡接有两个滑块300,且上述两个滑块300对称的布置在滑轨140的两端,上述两滑块300之间固定连接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400,在弹簧400的弹力作用下,上述两滑块300分别被推向滑轨140的左右两端处。

[004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滑块300沿截面被构造成直角三角形状,滑块300的斜面与压板210的斜面可滑动的贴合。

[0046]需要说明的是,滑块300配置在承接板200下方的两个压板210之间,由于滑块300被弹簧400向两侧推动,所以承接板200被支撑在滑块200上方,当承接板200向下移动时,滑块300因受到压板210的挤压会沿滑轨140向内侧移动,使弹簧400被进一步压缩,此时弹簧400对承接板200的向下移动起到缓冲作用,即弹簧400通过形变可以吸收承接板200的势能。

[0047]可以理解的是,当设备被固定在承接板200上方时,承接板200会随设备震动,由于承接板200被限制在基座100的容纳腔130内,所以承接板200会在容纳腔130内上下震动,利用滑块300与压板210的滑动配合可以压缩弹簧400,进而通过弹簧400的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的形变将设备上下震动释放的能量吸收,有效的降低了设备震动对地面造成的损伤。

[0048]因此根据本申请提出的建筑施工设备用减震装置,通过增设基座,在基座的容纳腔内活动卡接承接板,并在承接板的底部构造出两个对称布置的向下突出的楔形压板,在与压板的斜面可滑动的抵接的两滑块间设置压缩的弹簧,当承接板随设备震动时,利用压板和滑块间的滑动配合,弹簧被两滑块的相向移动压缩,利用弹簧的形变可以吸收设备震动的能量,在一定程度减小了因设备震动对地面造成的损伤。

[0049]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代和变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