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成果 > 技术成果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

电 话:0991-6663985
联系人:杨辉
地 址:新疆乌鲁木齐新市区河南东路739号自治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1号楼102室

成果介绍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

国家知识产权局

实用新型专利

授权公告号: CN 217022539 U
授权公告日: 2022.07.22
申请号: 202220322723.3
申请日: 2022.02.17

专利权人: 田浩

地址: 237000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黑石渡镇清潭沟村河沿组35号

发明人: 田浩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匠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专利代理师: 陈秀芳

Int.Cl.:

B62B 1/20(2006.01)

B62B 5/00(2006.01)

B62B 5/06(2006.01)

E04G 21/1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包括货斗,所述货斗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位于所述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的端面均开设有限位卡槽;所述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上分别活动插接有前隔板和后隔板。本实用新型当操作人员需要移动输送一些钢管之类的管状建筑材料时,直接将料斗前后两端的前隔板、后隔板从前插接豁口、后插接豁口内抽出来,然后再将管件投放在的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上,从而达到一个高效的移动装置;并且由于货斗移动管件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扶手的长度,从而避免由于货斗拉取管件导致人员触碰不到扶手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包括货斗(1),其特征在于:所述货斗(1)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前插接豁口(7)和后插接豁口(8),位于所述前插接豁口(7)和后插接豁口(8)的端面均开设有限位卡槽;

所述前插接豁口(7)和后插接豁口(8)上分别活动插接有前隔板(2)和后隔板(6);

所述货斗(1)靠近所述后插接豁口(8)的两端部均固定有扶手定位管(3),两根所述扶手定位管(3)远离所述货斗(1)的一端均活动插接有矩形插杆(9),矩形插杆(9)远离所述扶手定位管(3)的一端一体化固定有扶手(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隔板(2)和后隔板(6)除上端面以外剩余的三个侧壁均一体化设置有卡接边条(10),所述卡接边条(10)与限位卡槽适配插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定位管(3)远离所述货斗(1)的一端上部螺纹拧合有限位螺栓(4),所述矩形插杆(9)上面开设有多个等距分布的螺纹孔(11)。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定位管(3)、矩形插杆(9)以及扶手(5)均为镀锌钢件制成。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隔板(2)和后隔板(6)的宽度相等。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物料,一般是先使用吊车或者起重机将各种物料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堆积,由于建筑施工环境复杂、建筑工人多、空间狭小等问题,无法使用吊车或者起重机进行物料的搬运工作,一般都是建筑工人使用推车将所用物料一点一点的运送到待加工的地方。

经检索CN 215284864 U公开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装置,包括料斗仓和推车把手,所述料斗仓的右侧外部安装有推车把手,所述推车把手的右侧外部设置有推车握把,所述料斗仓前后两侧下端均设置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外部均设置有移动脚轮,所述推车把手的左侧下方设置有固定支撑杆,所述料斗仓的外部设置有辅助遮挡装置,所述辅助遮挡装置包括遮挡栏杆、栏杆通孔、固定杆和定位孔,建筑工人可以将遮挡栏杆旋转到料斗仓前后两侧的上端,然后将固定杆插入栏杆通孔和定位孔内,使得遮挡栏杆能稳定在料斗仓的两侧上端,遮挡栏杆可以防止物料从两侧滑轮,从而不需要工人时刻关注进行关注,从而避免浪费一些不必要的。

但是经本发明人探索发现该技术方案仍然存在至少以下缺陷:

该技术方案中为了能够防止车斗在输送管件时不会发生滚动,仅仅在车斗上面两侧设置围栏,这种防止不仅增加车斗的重力,操作比较麻烦;并且由于货斗拉取管件导致人员触碰不到扶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以解决的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包括货斗,所述货斗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位于所述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的端面均开设有限位卡槽;

所述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上分别活动插接有前隔板和后隔板;

所述货斗靠近所述后插接豁口的两端部均固定有扶手定位管,两根所述扶手定位管远离所述货斗的一端均活动插接有矩形插杆,矩形插杆远离所述扶手定位管的一端一体化固定有扶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除上端面以外剩余的三个侧壁均一体化设置有卡接边条,所述卡接边条与限位卡槽适配插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扶手定位管远离所述货斗的一端上部螺纹拧合有限位螺栓,所述矩形插杆上面开设有多个等距分布的螺纹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扶手定位管、矩形插杆以及扶手均为镀锌钢件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前隔板和后隔板的宽度相等。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当操作人员需要移动输送一些钢管之类的管状建筑材料时,直接将料斗前后两端的前隔板、后隔板从前插接豁口、后插接豁口内抽出来,然后再将管件投放在的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上,从而达到一个高效的移动装置;并且由于货斗移动管件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扶手的长度,从而避免由于货斗拉取管件导致人员触碰不到扶手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隔板和后隔板在货斗上分布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插接豁口和后插接豁口在货斗上分布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隔板在货斗前端部分布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卡接边条在后隔板上分布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前插接豁口在货斗上分布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螺纹孔在矩形插杆上分布位置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包括货斗1,货斗1的两端部分别开设有前插接豁口7和后插接豁口8,位于前插接豁口7和后插接豁口8的端面均开设有限位卡槽;前插接豁口7和后插接豁口8上分别活动插接有前隔板2和后隔板6;货斗1靠近后插接豁口8的两端部均固定有扶手定位管3,两根扶手定位管3远离货斗1的一端均活动插接有矩形插杆9,矩形插杆9远离扶手定位管3的一端一体化固定有扶手5。

本实施例建筑工程施工用物料运输转移装置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当操作人员需要移动输送一些钢管之类的管状建筑材料时,直接将料斗1前后两端的前隔板1、后隔板6从前插接豁口7、后插接豁口8内抽出来,然后再将管件投放在1的前插接豁口7和后插接豁口8上,从而达到一个高效的移动装置;并且由于货斗1移动管件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扶手5的长度,从而避免由于货斗1拉取管件导致人员触碰不到扶手的问题。

请参阅图2-6,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前隔板2和后隔板6除上端面以外剩余的三个侧壁均一体化设置有卡接边条10,卡接边条10与限位卡槽适配插接,前隔板2和后隔板6的宽度相等,扶手定位管3远离货斗1的一端上部螺纹拧合有限位螺栓4,矩形插杆9从扶手定位管3内抽出,然后旋转限位螺栓4与矩形插杆9上的螺纹孔11适配螺纹拧合后,达到限位防脱的目的,矩形插杆9上面开设有多个等距分布的螺纹孔11,扶手定位管3、矩形插杆9以及扶手5均为镀锌钢件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