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字化赋能 > 数字化政策 > 市级政策
推荐图文
推荐数字化赋能
点击排行

地方政策频频落地 数字化转型已成“必修课”

   日期:2021-08-03     浏览:1232    
核心提示:7月27日,佛山召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大会。会上,《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涵
 7月27日,佛山召开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大会。会上,《佛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正式发布,涵盖六大方面共30条具体措施,引发业界广泛讨论。

在多项具体措施上,佛山将给予较大额度的资金扶持。比如,一级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最高一次性奖励2000万元;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单个最高扶持800万元等。此外,佛山将继续实施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扶持政策,加大对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扶持力度,单个企业每年获得技改固投扶持资金总额最高1亿元。

对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佛山设300亿元基金支撑制造转型出乎意料”,“单个企业最高1亿元的扶持力度是空前的”,“政策完整性极高,从资金到人才的一揽子方案都看到了”,可以看到,在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佛山市政府正在加速发力。

事实上,7月以来,上海、浙江、福建、天津等多地公开了制造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未来五年重点发展方向,强调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各地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即将来袭!

上海

近日,上海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规划》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

同时《规划》提出,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浙江

7月23日,《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规划》指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巩固升级汽车、绿色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智能家居等优势产业,谋划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未来产业。

根据《规划》,力争到2025年,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00个以上;建成10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云平台;累计培育“品字标”企业2500家;新增世界500强企业3到5家;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350家以上,成为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验区;累计培育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隐形冠军企业500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倍增。

福建

7月12日,福建省政府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毫不动摇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着力点,以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为导向,大力实施“强制造”计划。《规划》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等四个维度提出20个具体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3%,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300家,累计创建绿色工厂300家、绿色园区20个。

《规划》围绕推动构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的要求,分行业提出制造业发展重点和优化路径。包括提升发展能级,做强电子信息和数字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4个万亿主导产业;提速转型升级,提升食品加工、冶金、建材、特色轻工等4个传统优势产业;提前统筹布局,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等6个前沿新兴产业。

天津

7月1日,天津政务网公布《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天津将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规划》提出,天津将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其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领域研发创新,不断向产业前沿和高端领域迈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3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00亿元,年均增长10%。

《规划》还提到,重点支持5G基带芯片、终端核心射频器件、智能传感器、关键材料、天线、模组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5G核心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引导企业开发基于5G标准的应用解决方案。天津还将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将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总结

近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学习时报》撰文表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制造业发展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在国家政策和行业需求双重因素影响下,数字技术赋能相关产业的融合成效愈发明显,中国数字化转型进程正加速驶入快车道。近年来,各地一直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开展标杆建设工作,以此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以佛山为例,作为佛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标杆企业,美的至今已经打造了两家全球灯塔工厂。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IO张小懿表示,目前,美的数字化投入已超过120亿元,与2011年数字化变革前相比,营收提升了113%,净利润提升了310%,资产总额提升了289%。在美的顺德灯塔工厂,通过大数据驱动,工厂精简物料50%以上,年均累计成本节省超3亿元,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实现不合理收费率下降68%。

面对数字化浪潮,各地都在尽快落地各项政策措施以抢占先机。然而,也应该注意到,政策在给企业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将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骗补”现象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对企业数字化的补贴不能完全补贴,建议政府雇佣第三方机构考评被补贴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按照这个指标发放奖励。而对于企业来说,过度依赖政府“输血”,也不是一件好事,数字化转型应该成为企业的内驱力,而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

 
 
更多>同类数字化赋能